图片
云敛千山出 风高一雁飞
——咏白露古诗词赏析(三)
川 雪
元代诗人刘因的《秋莲》,描绘白露时节莲花翠减红销的形象,以秋莲自喻,反映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抑郁苦闷的心情:
瘦影亭亭不自容,淡香杳杳欲谁通?
不堪翠减红销际,更在江清月冷中。
拟欲青房全晚节,岂知白露已秋风。
盛衰老眼依然在,莫放扁舟酒易空。
《秋莲》是元代诗人刘因创作的一首白露咏物寄意诗。
刘因是南宋入元的遗民,具有浓重的遗民思想。他在蒙古贵族的野蛮统治下深深眷恋汉人统治的宋朝,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。宋亡后他也一度被迫仕元,任赞善大夫之职,虽然不久借口母病辞归,但始终悔恨自己的失节。这首诗就是借咏秋莲,以寄托无可奈何的处境和难全晚节的悔恨之作。 [6]
这首《秋莲》摆脱旧制,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,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。诗旨所在,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,也是自己坎坷身世、苦闷心绪的写照,别具一番情味,别呈一种意趣。
首联“瘦影亭亭不自容,淡香杳杳欲谁通”,写秋莲“瘦影亭亭”的情态和“淡香杳杳”的品性。“瘦影”二字,写出了“秋莲”枯衰的躯形,虽然仍是“亭亭”竖起,却瘦弱乏力,难以自持。“影”固如此,“香”更微淡,杳杳飘散之时,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。“不自容”,已见立身极其不易,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;“欲谁通”,又显寂寞无朋,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,自怜,自叹,孤立,怅惘,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。
颔联“不堪翠减红销际,更在江清月冷中”,写秋莲“翠减红销”的衰败和“江清月冷”的寂寞环境。夏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,碧绿的叶子枯萎了,正是不堪忍受的“翠减红销”之际。尤有甚者,眼前的环境,江水清凉,月色冷漠,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。如果说前两句写了“秋莲”萎顿落寞的状态,那么,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,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,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。
颈联“拟欲青房全晚节,岂知白露已秋风”,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,身不由己,难全晚节。“秋莲”虽已落尽铅华,却欲留得青青莲房,以保持美好的“晚节”;不料白露时节吹来了凛冽秋风,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。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,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,在严酷的季节,面临无情的风霜,“秋莲”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。
以上三联,字面上是句句写“秋莲”,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。是以象征的手法,借咏“秋莲”来寄托感慨,诗中所写“秋莲”的一切情状,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遭遇。
尾联“盛衰老眼依然在,莫放扁舟酒易空”,抒发面对盛衰变化现实的慨叹。诗人明确点出世道、人生的盛衰变化,在自己眼中依然历历分明;还是聊且逍遥自乐,不要令小船上的酒杯空着。
诗人于愁闷之时想到了酒,希望在“醉乡”中逃避现实、自我完善,这是古代历遭磨难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,常常采用的一种“解脱”手段;就诗歌作品中的此类内容而论,所造成的感情韵味,则宛如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。
这首律诗以四分之三的笔墨吟咏秋莲,笔触细腻入微,既写了此花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态、香气、色泽、花实,又写了江、月、风、露等与之同时并存的自然景物。其中以“瘦影亭亭”对“淡香杳杳”,“翠减红销”对“江清月冷”,“青房全晚节”对“白露已秋风”,均见工巧贴切,独开新意。至于末两句的抒情,可谓真挚沉痛,寓旨幽深,为读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余地。
全诗处处将秋莲与诗人自己联系起来,反映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抑郁苦闷的心情,形象鲜明,含蓄婉转,寄托遥深。
图片
元代诗人张翥的《闰中秋是日白露节》,描绘两节时候的清秋景象,以银河素光铺陈秋夜宴饮场景,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情态:
河汉云消溢素光,重开樽酒据绳床。
嫦娥斟酒犹前夕,老子婆娑且醉乡。
风信两番生绿桂,年华一寸入黄杨。
怪来诗思清难忍,早雁声中露欲霜。
张翥(zhù)是元代著名诗人,他的诗文风格独特,既有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,也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。此诗作于闰中秋与白露节气重合之日,全诗以银河素光铺陈秋夜宴饮场景。
首联“河汉云消溢素光,重开樽酒据绳床”,意思是,银河云彩消散,月光如水洒满天际。“我”再次举杯对着月亮饮酒,身体靠着绳床心中悠然。点明时空背景,突出闰中秋清朗景象与赏月风情。
颔联“嫦娥斟酒犹前夕,老子婆娑且醉乡”,意思是, 嫦娥似乎还在昨夜,为我斟满美酒;而“我”则在这秋夜中,尽情歌舞醉入梦乡。“老子”,诗人自称,有自嘲之意。“婆娑”形容舞姿优美,这里指诗人醉后的狂放不羁。“嫦娥斟酒”、“老子婆娑”,活用典故,展现醉态。
颈联“风信两番生绿桂,年华一寸入黄杨”,意思是,两次秋风吹过,桂树又添新绿;岁月匆匆,黄杨树也悄悄增长。借绿桂萌发、黄杨生长,暗喻节气更迭与岁月流逝。
尾联“怪来诗思清难忍,早雁声中露欲霜”,意思是,难怪我的诗情如此清新难以抑制,在这早雁南飞的秋声中,露水即将凝结成霜。以听觉意象呼应白露节气特征,形成清冷意境。
这首诗通过描绘闰中秋夜的月色、美酒、嫦娥等意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。诗中流露出一种豪放不羁、洒脱自在的气质,体现了张翥独特的诗歌风格。
图片
明代诗人陶宗仪的《八月六日白露》,描写白露时节的小雨天气,表达诗人对农事的关心,对丰收的期盼:
今朝白露亥时交,小雨霏微向日捎。
野老为言无过虑,岁丰天意已先教。
这是明代诗人陶宗仪的一首白露节气诗。
“今朝白露亥时交”,点明今年白露节气时间,是在阴历八月六日晚上亥时到来。“亥时”,为十二时辰之一,对应现代时间的21时至23时。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,故又称“人定”。
“小雨霏微向日捎”,言白露节气的天气情况。白露节气这一天迎来了霏微的小雨。秋雨淅淅沥沥,如丝如雾,空蒙迷人。
“野老为言无过虑”,“野老”,村野老人。“为言”,与之交谈。“无过虑”,不必过分忧虑。与村野老人交谈,他说对于今年的农事不必过分忧虑。
“岁丰天意已先教”,老天将丰收的各种征兆,早已告诉世人了。后两句正是诗人对于百姓收成的关心,也是对于今年收成的一种祝愿。
没有哪个秋天,比百姓的收成来得重要啊!要写一首好诗,必须具备一个理想世界,诗人的理想世界就是五谷丰登,衣食无忧。让它照见现实,就酝酿成了一首忧国忧民的白露好诗。
图片
清代诗人陈观永的《白露日归途即目》,描绘白露时节的清秋景象,展现了诗人归途中的自然风物与萧散心境:
零露瀼瀼白,空囊草草归。
野花能自笑,秋叶未全稀。
云敛千山出,风高一雁飞。
且舒萧散意,觅酒叩村扉。
这是清代诗人陈观永的一首白露节气诗。
首联“零露瀼瀼白,空囊草草归”,“瀼瀼(ráng)”,形容露水浓,多。降落的露水,沾在草丛上,晶莹洁白的露珠又大又圆。“我”匆忙仓促地归来,两手却是空空的行囊。以草上白露点明时令,暗喻羁旅归途的简朴。
“零露瀼瀼”四字,出自《诗·经郑风·野有蔓草》:“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有美一人,婉如清扬。”用清晨蔓草上露珠又大又圆的清新美景,烘托女子的清婉美丽。
这里是说归途道路上的草丛已沾上了露水,时间已经走到了白露时节,又是一年仲秋的到来。“零露瀼瀼白”,言时光一去不复返;“空囊草草归”,则言不得志。一个“空”字,道尽了诗人壮志未酬、功名未立的失意与无奈。
颔联“野花能自笑,秋叶未全稀”,运用拟人手法描绘途中景物。路边的野花,尚能自我笑对一切;树上的秋叶,尚未全部凋落。
诗人心中一丝的失落,很快被路旁的风景给治愈了。你看,野花尚能自笑,“我”又有何不可?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又何必斤斤计较,失去了眼前的快乐呢?即便秋风吹来,树叶开始变得稀少,却仍然有许多叶子挂在枝头。即便人生走到了秋天,往后的日子不多了,却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事情在前方等待着。不到最后一刻,绝不轻言放弃,永远保持追求的姿态,乐在当下。
一个“笑”字可作全诗诗眼,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,道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。
颈联“云敛千山出,风高一雁飞”,意思是,白云收敛,秋空澄明,千山愈加分明;西风高吹,寒意渐起,一行大雁正南飞。展现了白露时节开阔苍茫的山水画卷。
此联对仗工整,意境深远。表面上看是写秋高气爽,宿雁南飞的景象,实则暗藏了诗人归家的急迫心情。大雁南归,引出了诗人的乡愁,也从侧面呼应了诗人归家的事情。
尾联“且舒萧散意,觅酒叩村扉”,意思是,暂且舒展胸意,一个人自由自在,无拘无束;前去村人的柴扉,讨一杯酒喝吧。表露了诗人超然自适的闲逸心境。
“萧散”二字,点出了诗人已从失落的情绪中走出,进入了一个更加自由阔大的世界中去。“觅酒叩村扉”,说明诗人放下一切包袱,开启了美好的新生活。“人间路窄酒杯宽”,只要心放宽,眼前的一切都将变得美好!
白露时节,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心情,不负秋光,不负年华,在喧嚣的世界里坚持做好自己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配资风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