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眼科医院进行专业医学验光,然后拿着医院的验光数据,自行去眼镜店或者网上配眼镜。不少人是这样操作的吧?究其原因,有人是为了省钱,还有人是为了款式好看。殊不知,配镜讲究的是“量眼定制”,仅有医院出具的近视度数并不能保证整个配镜行为的科学性,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青少年配镜,更要慎之又慎。专家表示,儿童配镜是严格的医疗行为,是儿童近视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。科学配镜才可将发生视疲劳的可能性降到极低,有效延缓近视发展。
医学验光+科学配镜,儿童近视防控更有效
近日有媒体报道,25岁的小章(化名)在医院进行了专业验光,拿到精准的验光数据后,他网购了一副时下流行的大框眼镜。然而新眼镜戴上却出现了视物扭曲、头晕眼花的情况。后至眼科医院检查发现,小章的瞳距较小,而他选择的大框眼镜框心距较大,在镜片加工时产生了较大的移心量,导致镜片光学中心无法匹配眼睛瞳孔中心位置,错位引发了视物扭曲和持续视疲劳。
如果儿童配镜也选择“医院验光后到院外配镜”的方式,可能不利于孩子的近视防控。因为儿童配镜是一项严格的医疗行为,并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。儿童近视防控具有明确的医疗属性,它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医生团队、视光验配团队的专业服务,以及长期持续的复查和随访。
展开剩余75%儿童近视防控管理,越早开始越好
据了解,新生儿眼球一般为远视眼,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,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,一般约到12~15岁发育为正视,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。如果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,如在6岁前已消耗完远视储备,则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。
“严格说来,近视防控管理应该越早开始越好,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,国家卫健委《近视防治指南(2024年版)》也明确指出,从新生儿期开始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,24月龄开始进行屈光筛查,早期发现儿童常见眼病、视力不良及远视储备不足。”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眼视觉保健分会常委、爱尔眼科四川省区副总院长林江表示,很多家长其实是等到孩子已经近视才开始防控,不过防控肯定比不防控或者伪防控好。
林江院长对一位姓曹的小朋友印象深刻,2018年,当时11岁的小曹初次到林江处就诊,近视度数右眼为550度、左眼575度,已经高度近视。在医生专业、系统化的全程指导下,小曹坚持规范佩戴OK镜,严谨的定期复查随访,保障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如今小曹已经18岁,7年时间,其右眼近视增长75度、左眼近视增长50度,近视进展得到了卓越控制,也奠定了长期眼健康的坚实基础。
眼科医学专业性,科学制定实施儿童近视矫正方案
儿童近视的矫正方案最常见的是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,角膜接触镜又分为软性接触镜、硬性透气性接触镜(Rigid Gas Permeable,RGP)和角膜塑形镜(Orthokeratology,OK镜)几个类别,此外还有药物和手术治疗(儿童手术一般适用于病理性近视及相关并发症的儿童,如对于青少年发展迅速的进行性近视可采取后巩膜加固术),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矫正方案,具备眼科医学专业知识的医生才能科学制定。
而方案实施更是需要专业团队的配合。以爱尔眼科四川省区为例,共有62名小儿眼科医生、175名视光师、71名验配师,此外还有复查团队和随诊服务团队,其眼科医学的专业性贯穿始终。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,儿童青少年的视觉问题往往更复杂(如弱视、斜视、双眼视功能异常等),更需要眼科医学的专业性指导。例如,有斜视倾向的孩子,验光时需要调整瞳距或加入棱镜,若院外未按完整数据配镜,可能影响矫正效果;再如,医院会定期为孩子复查,包括视力变化与镜片适配性、眼轴长度动态监测、镜架是否变形等等。
定期复查:被90%家长忽视的“防控保险”
林江介绍,近视防控的效果从来不是一副眼镜本身决定的,依靠的是背后的医疗体系,从医生诊断到方案定制,从效果追踪到方案调整,每个环节都影响最终结果。爱尔眼科的“全生命周期近视防控管理体系”覆盖了从新生儿眼保健、3岁远视储备监测、到成人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的全生命周期,分年龄层定制干预方案,并已实现专家共享、技术共享、服务共享,实现眼病诊疗与近视防控效果的同质化,检查数据也可实时同步至区域内所有医院,复诊、配镜、训练等后续服务均可就近选择。
“当然,有了这些医学保障还不够,要做好孩子的近视防控管理,特别要重视每3-6个月定期复查,复查可动态监控并调整矫正方案,起到‘防控保险’的作用,但90%的家长都不同程度地忽视。还需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,例如读写姿势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,坚持每天白天户外活动2小时等等,以防止‘远视储备’过度消耗。”
发布于:四川省股市配资风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