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刚刚过去,千年古都西安已经飘落了几场细细的春雨。冬日的寒意依旧萦绕在空气中,而春日的暖阳尚未完全苏醒。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雾霾,笼罩着这座古城,也让行人们感受到一丝凄凉与寒冷。
夜幕降临,林嘉文穿着轻松的休闲服,走到本已无遮无挡的窗边,目光深情地凝视着脚下这片充满历史沧桑的古城。两千年前,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战马曾从这里踏上征途,东灭六国,西扫匈奴。一千年前,繁华的长安城迎来了无数异国宾客,他们见证了大唐的辉煌,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烽火动荡。
而如今,西安早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,繁华程度远超往昔的强汉盛唐。远处,大雁塔下,亚洲最大的喷泉喷涌着水花,声势浩大;大唐不夜城灯火辉煌,人群欢歌笑语。然而,林嘉文的心却已渐渐远离这美好世界。他即将告别人世。如果黑暗与死亡属于天才的宿命,那他便选择拥抱那个未知的彼岸。想到这里,他毫不犹豫地一跃而下,世界顿时变得异常安静……
展开剩余88%第二天,林嘉文的老师打电话给他的父母,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阵哽咽的声音:“嘉文,昨天已经离开了。”老师听后整个人呆住了,因为从林嘉文之前的表现来看,根本看不出他有自杀的迹象。事实上,连他自杀的那个晚上,他还在班级群里和同学们交流,甚至给老师发了一封关于历史问题的邮件。
在老师和同学们,乃至听闻他故事的许多人眼中,林嘉文是一个天才少年,而他的钻研领域是大多数同龄人难以触及的历史学。他对一些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,甚至令许多史学专家自愧不如。这样一个社会寄予厚望的史学天才,为什么在生命的起点便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呢?
林嘉文在遗书中提到了他早已看透的两件事,而结合他的成长经历,我们也许能探寻到背后的答案。
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。像其他孩子一样,他的降生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喜。作为家中独子,他几乎承载了父母全部的期望和爱。家庭是塑造人格的根基,而林嘉文的家境却并非普通工薪阶层。他的母亲、外祖父母均为教师,父亲则是一名大学讲师。自幼,他便接受着家庭与学校的双重良好教育。
从小学起,在家人的辅导与鼓励下,林嘉文迅速成为班级的佼佼者。每次家长会,他的母亲总是坐在第一排,骄傲地享受着其他家长投来的羡慕目光。林嘉文的优秀不仅得益于家庭帮助,更源于他自身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。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,他从认字起便与书籍形影不离。
面对这个乖巧懂事且成绩优异的孩子,父母自然视他为骄傲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,林嘉文的阅读重心逐渐偏向历史。有好几次,父母回家时,发现他正抱着厚厚的历史书籍,神情专注。起初,父母并未过多担心,只认为他在拓展知识,但随着时间推移,他们察觉儿子对历史的热爱已深入骨髓。
受央视《百家讲坛》的影响,林嘉文迷上了这个节目。但他的观看方式与其他孩子不同:他每次一边看,一边将节目中的历史知识点详细记录,再通过阅读大量历史书籍加以核实。如此钻研,使他的历史功底远超普通青少年。
亲友们也逐渐知道了这个对历史狂热的孩子,对他的热情多是鼓励而非责备。或许在他们眼中,孩子爱学习本就是件美事,学什么反倒不那么重要。于是,父母经常为他购置历史书籍,从简单的少儿读物,到专业的史学著作,林嘉文的小房间里早已堆满了书籍。
对各种层次的历史书籍,他从不挑剔,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他也能一读再读,仔细研究。长时间的沉浸让林嘉文比同龄人更显沉稳,积累了丰富的知识。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,他始终名列前茅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对历史的狂热并未影响其它科目成绩,堪称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进入初中后,林嘉文开始将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、分析,并加入个人见解。初中毕业时,他完成了一本名为《当道家统治中国》的历史专著。虽然在专业史学界尚显稚嫩,但这本书由16岁的少年撰写,已经极其难得。书中理论得到了部分史学专家的认可,很快通过出版社审核,准备出版。
出版社见到这位天才少年的作品,认为极具炒作潜力,曾提议利用他“初中生作者”的身份做宣传。然而,林嘉文极度反感炒作,他担心公众注意力会偏离书籍本身的学术价值。因此,他拒绝了这一建议。
出版社虽感遗憾,但为了与他长期合作,最终同意不以“学生身份”宣传。进入高中,林嘉文再次埋头撰写,聚焦自己最熟悉的宋史领域。一年后,他完成了《忧乐为天下·范仲淹与庆历新政》一书。
连续两年出版专业史学著作,这样的成就连资深专家都难以企及,更何况他只是个高中生。此次,他接受了出版社的宣传方案,“天才少年一年两部历史著作”的消息迅速在西安文坛和学界引发轰动。
然而,人们并未意识到,林嘉文此时正饱受抑郁症困扰。张爱玲曾言:“出名要趁早”,但现实却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这沉重的光环,林嘉文便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例子。
对他来说,历史研究是一条孤独的道路。随着对问题的深入,身边无一人能解答他的疑惑,甚至连历史老师也常被难倒。治学之路,似乎是漫长的黑夜中独自摸索的孤行。
起初,他还能通过典籍和专家著作获得答案,但林嘉文的好奇心永无止境,一个问题之后是另一个问题。孤独感逐渐侵蚀他的内心。
表面上,他仍旧与同学们相处融洽,言笑晏晏,没人能看出他已深陷抑郁。然而,夜深人静时,关上房门的瞬间,无尽的孤独和无助如潮水般涌来。长夜孤灯,独自寂寞。
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,很快察觉到林嘉文的异常,便带他求诊心理医生。医生确诊为抑郁症,且症状有加剧趋势。医生建议他暂时放下历史研究,林嘉文也愿意配合,但夜晚独处时,那些挥之不去的历史疑问总令他难以入眠。
药物虽一度缓解病情,他还曾半开玩笑地在朋友圈写道:“别人说吃了药有副作用,我倒是只犯困。”然而好转只是暂时,病魔渐渐侵蚀,药效逐步减弱,林嘉文再次陷入重度抑郁。
最终,他选择了那条无归路。2016年2月24日,林嘉文从家中窗户纵身一跃,这位“史学奇才”的生命永远停驻在18岁。距离他高考仅剩105天。
父母在他的书桌上发现遗书,其中写道他早已看透了人生的两件事:未来和现实。那一夜,林嘉文的父亲感到一阵莫名心悸,起身途经儿子房门时察觉异样,窗帘随风摇曳,而屋内空无一人。慌忙探查窗外,见到了令人心碎的景象。
遗书中写明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抑郁症。林嘉文惆怅地写道:“一生已看透未来与现实,未来对我已无吸引力。”并解释:“世俗生活中,努力所得我早已预见,也认清了自己无法逾越的界限。”短短几行字,凝结了他最后的无助与绝望。
实际上,从第二本书出版起,社会对他的追捧无形中成了将他推向深渊的推手。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年,如何承受人们纷至沓来的评判?被冠以“史学天才”的名号,却无人真正理解他背后的付出。舆论的光环背后,是无情的审视和压力,这难道是对一个热爱历史的少年的爱护吗?
文史研究者的内心天生敏感脆弱,林嘉文更是如此。身负沉重学业压力的他,在社会评论的夹击下渐渐被拖向深渊。
再回顾他遗书中所言的“未来和现实”,史学研究本是浩瀚如海的学问。普通人或许只关注名人轶事,而林嘉文却要彻底剖析历史人物的一生。此过程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人性阴暗和社会真相,这些黑暗让他难以承受。研究越深,侵蚀越深。
至于未来,林嘉文或许以为自己将无止境地沉溺于历史问题的追寻中,却忽略了——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。正常轨迹下,他还会参加高考,凭借优异成绩考取理想大学,遇到良师益友,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篇章。
只是,抑郁症的阴影使他未能看到这些可能。如果……只是如果罢了。
林嘉文终究离开了这个世界。他曾为自己的学术成就感到骄傲,曾试图与人和睦相处,也曾认真体验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。但如今,他已步入天堂。
林嘉文的悲剧原因复杂而深刻,孩子成长过程中任何细节都不可忽视。唯愿天下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平安,愿世间再无第二个林嘉文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配资风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