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三处核设施的浓烟在伊朗上空升腾时,远在华盛顿的决策者或许未曾料到,最猛烈的炮火竟来自曾经的自己人。
沉默近八个月的前国务卿布林肯突然在主流媒体撰文,矛头直指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决策核心。
这位曾在奥巴马时代主导伊核协议谈判的老牌外交官罕见发声:“军事打击非但没有解决核问题,反而让中东陷入更危险的循环”。
导弹袭击发生不过72小时,事件已然呈现戏剧性翻转。
6月21日晚,美军协同以色列对福尔道、纳坦兹、伊斯法罕三大核设施发动突袭后,伊朗迅速做出对等回击——隔天便将数十枚导弹砸向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基地。
正当国际社会担忧全面战争爆发之际,特朗普却突然宣布伊以停火。
戏剧性的是,停火声明仅维持数小时就被新一轮交火打破。
这场军事行动被白宫描绘成“精准清除伊朗核威胁的成功行动”,但布林肯透过纽约时报的专版文章撕开了完全不同的叙事维度。
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副国务卿的他,亲手推动了2015年签署的《联合全面行动计划》(即伊核协议)。
如今他尖锐指出:“当特朗普于2018年单方面撕毁协议时,就已埋下了今日危机的引信”。
布林肯的批评聚焦于三重决策失误。
第一重指向必要性评估: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多次提交的报告显示,直至袭击前伊朗仍未突破武器级浓缩铀生产门槛。
事实上,该机构监测设备始终显示离心机运转符合和平利用核能范畴。
用军事手段解决本可通过外交施压管控的风险,无异于“用导弹轰击灭火器”。
第二重涉及决策逻辑的自相矛盾。
特朗普团队声称袭击是为“逼伊朗重回谈判桌”,这恰恰暴露了2018年退出协议的恶果。
当年协议生效期间,伊朗浓缩铀库存被严格限制在300公斤以下;而当美国毁约后,该数字在五年内激增20倍。
“为修正自己制造的漏洞而动用武力,这是最危险的逻辑怪圈”布林肯在文中如此论断。
最耐人寻味的问题是:如果必须重新谈判,为何不选择尚未失效的既有框架?
第三重批判直指情报失效与战略误判。
五角大楼宣称摧毁伊朗90%核能力,但德黑兰随后展示的地下加固工事视频显示,核心设备早已完成转移。
更令人忧虑的是,此次袭击促使伊朗议会火速通过《反制制裁法案》,授权政府全面终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。
前中情局中东事务分析师指出,这意味着未来对伊朗核活动的监测将出现巨大盲区。
国内外反弹正形成夹击之势。
华盛顿街头连日爆发反战示威,参与人数突破五万,创下特朗普第二任期最大规模抗议。
与此同时,伊朗暂停核监督的举措引发全球核不扩散机制崩解的担忧。
伦敦国王学院的安全专家警告:“当核查机制停摆,中东或将诞生新的拥核国”。
值得玩味的是布林肯对历史的援引。
他特别提及2016年1月的关键时刻——正值伊核协议实施初期,伊朗在美军兵临霍尔木兹海峡的威慑下,仍将浓缩铀库存主动降至12.5公斤的历史低点。
“极限施压曾验证过外交解决方案的可行性”这位外交老手在字里行间强调。
如今面对核设施废墟,德黑兰的谈判立场反而更趋强硬。
最高领袖顾问韦拉亚提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告:“任何新协议必须包含书面保证,确保美国不再毁约”。
但这对崇尚“无协议胜于坏协议”的特朗普政府而言,近乎天方夜谭。
当导弹掀起的尘埃渐渐落定,战略困境的轮廓才真正显现。
以色列总理24日在内阁会议上明确拒绝参与美方倡导的新谈判;而伊朗革命卫队新建的核设施已选址在深达120米的花岗岩层之下。
曾深度参与伊核协议谈判的欧洲外交官坦言:“现在我们连对方有什么牌都看不清了”。
这位民主党外交元老的发声看似突然,实则折射着美国战略路径的深层撕裂。
在布林肯看来,特朗普政府正重蹈历史覆辙:每当用军事手段解决外交问题时,实际制造的问题远比解决的更多。
而随着中东火药桶的引信越燃越短,一个根本问题正在白宫决策圈回荡:当铁拳遇上铁幕,究竟谁在掌握主导权?
这场从谈判桌转向战场的转型,真的称得上成功吗?
#民生聚光灯#
股市配资风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